share

【日本‧北陸】傳統與未來的交叉點─金澤

金澤簡介

金澤市(日語:金沢市/かなざわし),位於石川縣,是日本北陸地方中次於新潟市的第二大城市。金澤曾被盛讚是小京都,為日本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兼六園就位於金澤。2004年,金澤21世紀美術館成立,成為日本最受注目的現代美術館之一。

昔日的金澤名列繁華之都,商賈雲集,茶屋文化風行。1820年為了便於管理,原本四散在金澤市區各處的茶屋在被集中到四個區域,至今只剩東茶屋街、主計町茶屋街及西茶屋街三區被保留下來。

▲東茶屋街有許多金澤老舖

 

懷舊的金澤─東、西及主計町茶屋街 ちゃやまち

東茶屋街保留最完整、腹地大,是唯一可與京都祇園齊名的日本兩大茶屋街,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而隨著時代變遷,昔日茶屋多數已改建成名產店、雜貨逸品或傳統文物體驗館。東茶屋街就有金澤歷史老舖不室屋、一箔、森八聚集在此,且各兼營小茶房,和風茶館的茶房一笑、茶房素心、甘味咖啡「甘味カフェ 茶ゆ(Kammikafe chayu)」更是人氣店。

隔著淺野川的主計町茶屋街現多為日式料亭,隘巷窄弄裡穿插坂道,燈籠高掛,別具風情;同樣多改建為料亭的西茶屋街,緊依犀川,自成一區,街區小巧方正,不若東茶屋街的人氣,寂靜的氛圍裡淡淡飄散當年的庶民風華。

對日本茶屋的認識始於京都,其後在新潟市。從不明白「北陸小京都」的形容所為何來,唯有在這一帶,老建築樣式的逸品店、米糧行、傳統和菓子老舖不時映入眼簾,才真正感受到京都祇園的氛圍。不過,我也不想驗證什麼京都情緒,相反的,更企盼在街區裡發現一個屬於在地的茶屋風貌。

▲茶室單排並坐,店員端上抺茶時,會依正統茶道轉碗,將茶碗最美的一面遞至客人前方。

 

感受當年藝妓的茶屋生活

1820年,與東茶屋街同時期建成、開幕的「志摩」,是當時規格最高的茶屋,至今空間內仍保留許多當年經營的格局,被列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進入內部就像化身為賓客,從2樓開始,成排樂器高掛的是藝妓接待區(ひろま),昔日演出時間一到,客人進入欣賞演出的「前座敷」,紙門一拉,便是藝妓演出的舞臺。如今循線走訪,淡淡的情緒牽引著,從細格窗望探向街道,又或遊走各小室間,望著唯一能感受到四季變化的小小中庭,藝妓的茶屋文化頗耐人尋味。

▲前座敷  ▼紙門拉開,就是藝妓表演的舞臺。

特別是在上下梯、廊間移動時,不禁想起隆重盛裝的藝妓模樣,是如何在這小小空間度過日日夜夜?有趣的是,下梯返回1樓時,轉身居然還有石梯往地下,原來在還沒有冰箱的年代,地下「石室」正是保存食物的儲藏室。穿過廚房,後方設有茶室「寒村庵」。1樓則是展示區,陳列當年藝妓使用的飾品、化妝梳理的各式小工具,而出口處保留當年祈求生意興隆的神壇、結帳區,連大算盤都原封不動擺在上頭。

▲當年藝妓使用的飾品。

 

親眼一窺藝妓盛世風華

與茶屋志摩同年開幕,至今仍在營業的「懷華樓」,則將180多年歷史建物重新修復,風格卻與志摩不同。懷華樓很適合讓外國旅人完整認識茶屋,可選一般入館或含茶道體驗的導覽,有中文導覽,英文導覽也清楚易懂。就在我造訪前不久,國際巨星Lady Gaga也才來訪過,轟動一時。

▲懷華樓更加奢華。

一上座,便先奉上昔日藝妓的金箔茶點「金沢の華」,纖細甜膩的滋味,正好讓之後送上的抺茶在口中綜合味覺。導覽人員詳細說明茶道的基本禮儀,細細品味茶碗不同面向的美,然後將自認最美麗的一面朝外,意指讓其他訪客也能欣賞,再以3口將碗中的茶啜飲完畢,將茶碗放在平臺上。

懷華樓保留昔日藝伎的房間及粉墨登場的妝飾用品、表演器樂及道具,若說志摩保有的是卸下華麗後的茶屋原型,懷華樓不論是房間規格、庭園占地、古董擺設等,都能感受到的歌舞昇平的繁華模樣。特別的是,內部以金箔打造了一間金光閃閃、貼滿金箔的榻榻米客間,據說金箔要價就高達一棟房子的價格。

▲懷華樓的金箔榻榻米客間。

懷華樓至今仍維持茶室營業的項目,不過自古以來這裡就有嚴格的規矩──第一,不接待新客人。即便白天開放讓訪客參觀,夜晚仍僅接受熟客或熟客介紹的客人;二是維持茶屋舊規「一客一亭」,即一晚僅接受一組客人。一般訪客若想參加各式茶屋體驗或品嘗加賀料理,僅可透過年度特別企畫的「豔遊會」。他們也推出自家商號的伴手禮販售,並不定期推出許多體驗活動。

 

主計町茶屋街料亭林立

隔著淺野川,對岸的主計町茶屋街,川邊垂柳、窄小巷弄,更有幾分風情與京都先斗町重疊,走進窄巷,朦朧的美難掩神祕幽然氛圍。

▲主計町茶屋街巷弄窄小,別有風情。 ▼主計町茶屋街有幾分類似京都先斗町。

至於依犀川而形成的西茶屋街則在城市另一端,街區小巧方正,加上馬路寬,沖淡了老街的懷舊氛圍,現行的茶屋多半是晚上營業的料亭,白天前來十分安靜,最推薦免費的西茶屋資料館,這是由當地作家島田清次郎母親所經營的吉米樓改建,除了保留當年茶屋格局,1樓展示清次郎相關物品、茶器等,還有志工為訪客詳細解說昔日的茶屋文化及建築。

▲西茶屋街多為晚上營業的料亭。

黑瓦、千本格子造「木蟲籠」的茶屋櫛比鱗次,沿石疊舖道拉開歷史卷軸,和風紙燈籠懸掛其間,彷彿交疊著當年商人交際、藝妓歌舞昇平的歡樂氣氛。充滿大和風情的茶屋源起於江戶時代,在當時是申請核可的特許行業,也因此在一般住宅不允許興建兩層樓的法令下,茶屋成為例外。政商名流在這用餐、觀賞藝妓表演,酒酣耳熟之際,生意也談成了,如今一間間的茶屋,留下各自精采或不為人知的故事。

 

男川、女川各有特色

歷史的洪流如悠悠流經金澤市區的犀川、淺野川,各被冠以男川、女川之名。這源自金澤三文豪之一的泉鏡花,在其作品中將犀川以「熊川」形容,傳遞其勇壯的特質。

現代人則求務實,觀察比較兩條大川,發現實測同樣50公尺距離的水流速度,犀川是44秒、淺野川是1分18秒,相對前者的激流,淺野川緩流且川道充滿曲線,符合女性纖細優雅的特質。且淺野川河道彎曲處正好鄰近茶屋街,成為觀光客和服體驗時最佳散策地及婚紗拍攝地;河道較直線的犀川臨近商店百貨,多是穿著洋服或休閒服來運動的人。光就水流速、川岸氛圍兩點比較,一剛強、一柔美,也讓現代人更支持這男、女川的別號。

▲犀川筆直流速快,有男川之稱。 ▼淺野川緩流曲折,有女川的別號。

 

金澤21世紀美術館 かなざわにじゅういちせいきびじゅつかん

雖說是美術館,但以「開放式藝術公園」形容金澤21世紀美術館,可能更為貼切。

大人小孩都著迷的互動藝術

才一下車,視線便被綠地裡各式好玩的設施吸引,這些不只是兒童專屬的遊樂器材,而是大人小孩都會樂在其中的互動藝術品。

▲多錐形的「Wrapping」可以恣意攀爬。

搶眼的彩色屋「Colour Activity House」,由青、紫紅、黃三顏色弧形牆組合而成,有如迷宮,訪客穿梭其間,三原色交錯成新色彩風景;可任意上下爬動的「Wrapping」,以各角線拉起多錐形,恰與美術館沒有銳角的圓型形成對比呼應;最好玩的莫過於德國藝術家Florian Claar創作的「Klangfeld Nr.3 für Alina」,12個大型低音管散落在美術館各處,看似獨立的裝飾品,其實在地底兩兩成對連成為傳話筒,別以為只是相鄰的低音管相通,而是會傳至意想不到的地方,創造出連聲音也迷了路的意外驚喜。不時看到小朋友對著管內發聲,至於悄悄話會傳到哪一端?就待大家去找出來了。

獲獎無數、親民藝術殿堂

不同於美術館通常給人曲高和寡的氣氛,金澤21世紀美術館由普立茲克建築奬得主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共同成立的建築事物所「SANAA」所設計,一開始便志在打造全民的藝術區域,定位為「街的廣場」,規畫不少市民專屬藝廊,美學培育更是重點。

▲有如開放藝術公園般令人親近。

為了讓這裡成為市民、小孩的藝術萌芽地、發揮創造力,建築設計大膽採用正圓形,搭配多個出入口,建築外牆及內部隔間都刻意採用大片玻璃落地窗,引入光線,連結室內外,減少空間界限。並刻意不讓巡邏警衛穿制服,令小朋友更輕易放下心防,自在玩樂於藝術裡,也讓美術館不再只是藝術殿堂,更是日常輕鬆遊樂的公園或街隅。

▲將藝術融於趣味玩樂中。

這親民構思,使得美術館在2004年10月開館前就獲得當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之後更屢獲國內外獎項,2010年則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克獎」,深受國內外遊客喜愛。

 

將白色、穿透性發揮至極致

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在館內找到自己喜愛的角落。遇上爽朗的好天氣,草坪上常是熱鬧滾滾,即便平日下午來訪,也會遇到穿著制服、剛下課的小朋友。館內有不同設計師的獨特造型椅,成為市民發呆、看書、思考的都市留白處,閒適的心情都掛在臉上,讓我也不自覺放下旅人的匆忙,還曾在週末時一待就到晚上關門之際才離開。

▲館內大量透明玻璃,使建築更顯輕盈。 ▼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一個角落。

近年來現代美術建築的關鍵語彙──白色基調、穿透性,也是妹島與西澤的建築特色,卻沒有人能像他們應用得如此精華。單一的極簡白加上扁平的一層樓高圓形建築,猶如放在草地上的白色乳酪蛋糕,一眼便驚豔,更讓金澤市民以此為傲,喜歡以「圓美(まるびぃ,圓型美術館之意)」暱稱。而大量具巧思的透明玻璃,靈活應用在中間數個區域的屋頂,使建築更顯輕盈,無論晴雨或雪都能融合在空間裡,與流動的訪客、繽紛的作品形成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

 

我們在「泳池」相遇吧

館內藏品共來自全球164位創作者、約3500件作品,以80年代後的現代藝術為主。常設作品設置在公共區域,部分則需購票入內欣賞。

當中最具人氣的裝置作品莫過於阿根廷當代新銳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創作的《泳池》(The Swimming Pool)》乍看如注滿水的泳池,設置在中庭開放空間,細瞧才發現其實是在透明玻璃上注入約10公分高的水。泳池的祕密需到付費展區一探究竟,遊走在如迷宮的展館間進行藝術巡禮後,穿過長長通道,終於已來到泳池底,置身塗滿水藍色的空間裡,還有個泳池梯,讓人想爬上池畔。以水面為界,上下切割成兩個獨立空間,透過水面玻璃的巧思,不同空間角度帶來全新視野、創造出如藝術家原創的期待──創造人與人的相逢。

因此,向來看展都不希望擠入太多訪客,但這作品是例外。無論身在何處,總殷殷期盼更多有緣人帶來有趣的笑點或創意。作品的最終樣貌沒有一次重覆,唯一相同的是無論大家來自何處,年齡層,都能在相遇的瞬間擦出趣味的火花。
 

當代藝術的多重盛宴

多樣的互動性藝術魅力,讓美的五感全開。常設展品中,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勃朗(Patrick Blanc)創作的「Green Bridge」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他在牆面打造長約13公尺、高5公尺的巨大綠色植物牆,容納近一百種適於生存在金澤的植物,不但為極簡的空間色調帶來長年的清新綠意,更映襯了中間的透明步道,讓行經的人有如走在伸展臺。

▲「Green Bridge」在極簡的延伸空間中迸出一抹綠意。

另一個連結戶外風景的是善於運用空間和光線的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的作品「Blue Planet Sky」,正方形空間的天花板切割另一個方型,時刻變化的光、陰影隨著晴雲或陰雨為作品調色,乍看平凡,但幾次來訪時細細回顧每一次相遇的當下,都有不同樣貌。

而館內最讓我覺得最自在的空間,莫過於臺灣藝術家林明宏與SANAA共同創作的「People’s Gallery」,擷取加賀友禪傳統圖騰的搖椅,與落地窗、綠色植物牆、透明通道結合成多層次的空間組合。

坐在搖椅上數著時光,一抬頭,屋頂上的金色小巨人「The Man Who Measures the Clouds」正仰望著天空。揚.法布爾(Jan Fabre)的創作構想來自一位關在監獄中而成為鳥類學者的囚犯所說的話,提供關於生死、自由的思索。作品雖塗以耀眼的金,但規模並不大,小小的身軀比出企圖丈量天空的大字型手勢,衝突的對比像是這世界一直存在的極端問題,總教人陷入無窮深思。

▲屋頂上的小巨人在仰望什麼?

除了加賀友禪的搖椅,館內外隨處可見形形色色、造型別緻的設計椅,戶外的金屬麻糬椅、白色三葉草椅、圖書室裡繽紛的花瓣椅,椅背如兩片兔耳造型木椅,森林氣息的原木長椅,讓人想躺下睡個午覺的大型方床椅……除了藝術品味,更多的是隨興放鬆,光是呼吸都聞得到美的氣息。


▲結合加賀友禪花紋的搖椅。
▼館內最小也最容易忽略的常設作品就藏在男廁,Pipilotti Rist結合聲光影音創作的「You Renew You」。

人的相遇,開啟一連串藝術密碼

21世紀美術館特別之處在於對未來的遠見,為了與世界交流,美學需要從小培養,今日的金澤市雖是僅有45萬人口的二線城市,但以傳統文化為根基,藉由現代美學創造城市新價值,讓今日的金澤市不再只是販售舊故事、歷史城的古都,更因這座讓世界驚豔的現代美術館,帶來超乎預期的人潮。

為了不讓美學斷層,21世紀美術館除了吸引外來訪客,更力行在當地小市民的美學培育。館內設有小朋友專屬的藝術圖書館、創作空間,甚至有托兒所,並不時舉辦各式活動。

館內的販賣部及咖啡廳Fusion 21也十分值得前往,雖然甜點美味,但每回帶朋友來都必定提前預約午餐,在這美好的空間裡,五感體驗可少不了味覺的洗禮。白色簡潔空間面朝戶外庭園,主食魚或豬肉搭配道地的加賀野菜,以調色盤型造器皿盛裝,繽紛的蔬菜一如戶外多彩的裝置藝術,每一口都嘗得到古都新滋味。

▲Fusion 21的午餐不能錯過。以調色盤為食器,與美術館相呼應。

跳脫傳統窠臼,為傳統古都注入創新思維,從車站一路來到藝術大街上,都能找到充滿動感的有趣作品,深諳少了人的美術館只是一個展示館,但金澤21世紀美術館讓我明白:美是從人的相遇開始,進而開啟一連串的藝術密碼。
 

地址: 石川縣金澤市廣坂1-2-1
電話:076-220-2800
時間:展館/10:00~18:00(週五、六至20:00,週一休);交流區/9:00~22:00(其他館區營業時間各不同,可參考官網)。
費用:依特展內容而異,館內部分空間及戶外藝術區為免費。
交通:從金澤站搭乘觀光或路線巴士於「広坂」下車即是;或「香林坊」下車,步行5分鐘。
官網:www.kanazawa21.jp

 

本文擷取自 時報出版《北陸私藏.裏風景:福井、石川、富山慢遊案內

更多詳情請 點我